3D打印作為一項具有顛覆性的先進制造技術,其采用與傳統減材制造截然不同的方式,即通過逐層疊加材料來直接制造與數字模型完全一致的三維物理實體模型,這一創新之舉將對傳統的工藝流程、生產線、工廠模式以及產業鏈組合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
在眾多 3D 打印類型中,金屬 3D 打印與傳統精密加工技術相互補充。相比之下,3D 打印更適用于款多量少的定制化產品。當前,金屬 3D 打印在可加工材料種類、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加工效率等方面稍遜于傳統精密加工,且在大規模生產時成本處于劣勢。正因如此,3D 打印的主要應用場景聚焦于小批量、復雜化、輕量化、定制化以及功能一體化零部件制造。
歷經近 40 年的發展,3D 打印已構建起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其上游涵蓋了三維掃描設備、三維軟件、3D 打印原材料類以及 3D 打印設備零部件制造等企業;中游以 3D 打印設備生產廠商為主,技術壁壘最高,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下游行業應用廣泛,已全面覆蓋航天航空、汽車工業、船舶制造、能源動力、軌道交通、電子工業、模具制造、醫療健康、文化創意、建筑等各個領域。
全球 3D 打印原材料銷售額呈現高速增長態勢。據 Wohlers Associates, Inc. 的統計數據,全球 3D 打印原材料銷售增長在 2007 年經歷低谷后,自 2010 年起保持高速增長,從當年的 3 億美元一路攀升至 2021 年的 26 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 23%。
在未來幾年,隨著 3D 打印材料行業的持續蓬勃發展,其產業增長動力將由單一的 3D 打印設備驅動轉變為設備和材料雙重驅動。在此趨勢之下,對 3D 打印材料的需求必將顯著增長。依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預測,到 2028 年,中國 3D 打印材料行業規模有望突破 300 億元大關。
目前,絕大多數 3D 打印粉材均可實現國產供給。我國已成功開發出鈦合金、高強鋼、尼龍粉末、碳纖維復合材料、玻璃微珠復合材料等近百種牌號專用材料,材料品質與性能穩定性逐步提升,種類也日益增多,基本能夠滿足 3D 打印產業的需求。國內眾多企業和機構紛紛設立專門的實驗室或工廠,大力投入金屬粉末的研發和生產,有力地推動了 3D 打印金屬粉末國產化進程。
我國 3D 打印設備產業在國際上已成功邁入第一梯隊。根據《Wohlers Report 2022》顯示,2021 年中國 3D 打印設備裝機數量占全球的 11%,位居第二。在 2021 年 Wohlers Associates 全球范圍內跟蹤調查的 266 家工業級 3D 打印設備廠商中,中國有 37 家,同比增加 11 家,位列全球第三。2021 年中國生產的設備數量約為 288 萬臺,同比增長 13.3%。
3D 打印在航空航天、汽車、醫療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依據 Wohlers Associates 數據,2021 年 3D 打印下游應用主要集中于航空航天、醫療、汽車三大領域,占總產值的比率分別為 17%、16% 和 15%。總體而言,3D 打印在下游航空航天領域快速滲透,民用場景不斷拓展,成長潛力巨大。從產業鏈價值量來看,上游原材料占比 24%,中游設備占比 45%,下游服務占比 31%。從中國方面來看,根據中研網的報道,2023 年中國 3D 打印市場規模可達 400 億元,預計 2027 年將突破千億元大關,期間復合年均增長率可達 27%。
細分來看,設備預計從 2023 年的 180 億元增長到 2027 年的 450 億元,打印服務預計從 2023 年的 124 億元增長到 2027 年的 310 億元。從全球范圍來看,根據 Fortune 的統計,2023 年全球 3D 打印市場規模達 224 億美元,預計市場將從 2024 年的 275 億元增長至 2032 年的 1502 美元,2024 - 2032 年期間復合年均增長率可達 24%。細分而言,設備預計從 2023 年的 101 億美元增長到 2032 年的 676 億美元,打印服務預計從 2023 年的 69 億美元增長到 2032 年的 466 億美元。